- 箜篌39
- 罗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罗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公元前690年,罗国(河南罗山)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罗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罗姓仍排中国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当今12多亿中华汉族人群中,罗姓人占0.85%,总人口约1032万之众。四川是罗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之20%,约210万,占省总人口数之2%。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罗姓历代名人196人,占全国总名人数之0.43%,排居第53位。著名的罗姓名人有罗隐、罗贯中、罗聘、罗振玉、罗亦农、罗瑞卿等。
罗姓历史发展
罗姓姓氏起源
罗(luó)姓,源出有:
源于妘姓
《罗姓史话》 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河南罗山),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罗国(河南罗山)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少数民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魏书·官氏志》中记载北魏孝文帝时,推行汉化政策,下令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叱罗氏、破多罗氏皆改成汉姓罗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有一部分罗姓蒙古人就是汉化的结果。另外,明朝政府对蒙古族实行同化政策,提倡蒙古人改用汉姓,并对蒙古人赐以姓名。如有克罗俄领占者赐姓罗,名秉忠。
●源于突厥,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满族八旗姓中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裔均有改姓为罗者。土族中的罗姓是土族罗古尔氏汉译过来的。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
●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姓罗。又有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源于土家族。楚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姓人不愿臣服楚国,便和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楣蛮七姓”之一。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楣”的武器而得名。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了板楣蛮为汉高祖刘邦立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源于瑶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罗姓的始祖叫罗得元。在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就是说罗姓又有了一个来源。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宋代有郴州黑风峒瑶首领罗世传,于嘉定元年 (1208年)二月在桂阳黑风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投降,宋授以承节郎。后再次起义,率领义军经常于宋国的边境一带活动,杀死了宋军的飞虎统制边宁。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闻讯皆惊恐不安。不久,再次被朝廷招安。嘉定四年二月,与兄罗世禄再次起事,九月为部下所杀。现在瑶族罗姓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在土族语言中,把罗姓人称作罗古尔·孔,即种油菜子的人。罗古尔地方因出产油菜子而闻名。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后,罗古尔氏人就取第一个字罗作为自己的姓。
●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罗姓得姓始祖
颛顼 颛 顼的孙子祝融氏的后裔。“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记载,鄢、郐、路、逼阳、禹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祝融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并,于原地建立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就以国名“罗”为氏,尊颛顼为始祖。
罗姓迁徙传播
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5%,加上少数民族的罗姓人数,估计罗姓人口应在1000多万。
春秋战国时期
罗姓图腾 自匡正公始,以湖北宜城“罗子国”(公元前690年) 为起点,罗氏家族日益壮大。但约公元前690年至24世万通公时,“罗子国”遭强楚灭,而罗氏之遗臣遗民便开始了漫长艰难的迁徙发展历史。
罗氏主力从宜城迁移至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留存有古“罗子国”遗址。由湖北枝江迁至今湖南汨罗一带。今湖南汨罗县留存有古“罗子国”遗址。其时罗氏主力在湖南长沙附近聚居,形成以“罗”命名的“罗县”。罗氏谱载:匡正公24世万通公,国亡而家徙(湖北)襄阳黄龙河;28世秀扬公世爵外散,隐居湖广(湖南)蘅山县铁炉门;30世裎政公,为五侯名相,见世道不利而隐西山修炼,遂隐居罗洪洞,吴氏生凌甫。31世凌甫公收复宜城而复国,南迁荆州枝江,即从湖南又迁回湖北枝江。四川靠近湖北,罗子国遗民一部份入川,以四川为中心,向黔、陕、甘等地区迁徙。
秦汉时期
秦末汉初,秦朝统一中国后,罗氏后裔便开始从湖南东迁江西,以罗珠为代表的一支罗氏从湖南罗县迁移江西南昌,开启了“豫章罗氏”郡望。此间不断有罗氏从湖南进入江西。留于湖南原籍的、以汉梁国宰相罗怀为代表的罗氏家族,在湖南开始发展,并遍及湖南各地。以交州刺史,长沙人罗宏为代表,在湖南长沙形成名门望族,形成了罗氏长沙郡望。以商人罗裒、儒士罗衍为代表的罗氏,在四川成都派衍发展。以罗蒙、罗宪、罗尚为代表的罗氏,在湖北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三国战乱,为避乱或从军立业,罗氏开始大规模转移。其中蜀汉之罗宪家族,在湖北得以长足发展。晋“叔侄封侯” 之罗宪、罗尚,吸引不少族人投奔襄阳,尤其武将族人奉罗尚为先祖,终发展形成罗氏“襄阳郡望”。以“湘冲琳琅” 长沙相罗含为代表,大大提高罗氏声誉,吸引不少族人迁徙湖南,为形成罗氏“长沙郡望”奠定基础。以“一门忠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为代表在江西发展,进一步奠定了“豫章罗氏”的基础。北魏时,鲜卑族之罗结家族改为汉罗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为官,因任职,造成罗氏大转移,在北方形成强大的罗氏势力。同时,南方襄阳人罗道珍任山东东平相,故南北互认宗亲、互相交融、流动。南北朝时,罗艺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陕西。周朝济南太守罗和家族,在山东济南发展,至其曾孙罗君副扶佐秦王李世民,为唐立下显赫功绩,奠定了罗氏“齐郡郡望”的基础。
隋唐时期
以襄阳人、监门将军罗荣为代表,其子罗艺,为开唐建奇勋,封燕山王,其地燕郡,一大批家属族人,从湖北迁到北方,后又迁山东历城。其孙罗仕信(俗称罗成)助唐封郯国公,其后裔族人迁往当时京城所在地长安(西安)发展。隋朝以罗达(罗尚的后人)为代表的一支罗氏族人,再次从湖北进入四川发展。
唐朝中期:京兆尹罗立言的先人从江西迁往安徽,在安徽形成罗氏大家族。罗晌、罗让父子的先人从湖南襄阳迁至浙江绍兴发展,在浙江形成罗氏大家族。以庐陵刺史罗崱为代表,乃晋罗含后裔,从湖南入浙江,再迁江西庐陵,在当地形成强大的罗氏家族。其后裔遍布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地,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唐代山西太原人罗荣,奉旨领军平乱,经闽、粤、桂,进贵州建功,封播州侯,在贵州遵义安家立业,其后裔在贵州长时间掌权,而成罗氏重要支系之一。诗人“唐三罗” 罗隐、罗邺、罗虬家族,均系晋罗含后裔,其先人从湖南迁浙江发展,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势力。诗人、员外郎罗衮,先人从杭州迁洛阳,其后裔罗济再迁四川发展,故四川人罗衮与罗绍威、罗隐通谱时,代表了四川罗氏家族。唐罗令纪从江西进入福建宁化,成为宁化开县人物之。唐罗沂,字周文,从江西迁福建,任沙县县尉,其后裔众多,后宋罗畸、罗从彦、罗博文等皆属其房。
宋朝至现代
廪贡生罗贵以中原汉族南迁中转地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基地,不但带领罗氏族人南迁,还带当地百姓南下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领袖人物。罗洪德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福建宁化石璧乡为基地,后带族人再转广东发展。明朝都司罗汉辉,系罗怀公后裔,奉旨征剿红巾军,从湖北麻城出发,由川入黔,于仁怀落业,后裔遍及各地,形成不小的罗氏家族势力。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今,罗氏家族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不断派衍,不断播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发展之快,皆不可与前朝相比拟,今略述,可见于各省、市 (县)、镇(乡)之史志及宗谱。
罗氏家族作为“百姓”一分支,其播迁发展与各姓相同,在不断的迁徙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其主力部份不断南迁,主要在长江、闽江、珠江等地争生存、求发展。更有部分罗氏先人历尽艰辛,漂洋过海到台湾、海南,到东南亚各地寻觅生存的发展空间。清到民国时,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有很大区别,流动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回迂,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主流,如今形成罗氏遍布于全国各省市的人文景观。
兄弟姓氏溶入
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罗姓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的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占江西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这四省罗姓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这四省的罗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赣皖湘、四川两个中心的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罗姓人口总增加率为106%,净增加了36万。由于罗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10.1%)、湖南(10.1%),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这五省的罗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时期,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罗氏人口分布(2张)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的统计结果,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5%。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 罗姓是中国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当今12多亿中华汉族人群中,罗姓人占0.85%,总人口约1000万之众。 根据2013年《中国四百大姓》,排20位。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增长达15倍之多,罗姓人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
四川是罗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之20%,约210万,占省总人口数之2%。 广东是罗姓人口第二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17%,约180万之多。湖南为罗姓人口第三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14%,之间,约140万之多。江西为罗姓人口第四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5-10%,约50-100万之间。云南为罗姓人口第五大省,占罗姓总人口数之5-10%,约50-90万之间。台湾及港澳地区人数不洋,报道说台湾罗氏列居第28位。
罗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罗姓人口达到7.8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9人以上。罗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3%,罗姓人口大约485万;1.3—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1%,罗姓人口大约270万;不足1.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1.6%,罗姓人口大约277万。
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一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6%,B型占25.6%,AB型占9.6%。
罗姓传统文化
罗姓郡望堂号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
长沙郡 :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堂号
豫章堂 尊尧堂、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姓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长沙堂:湖南
襄阳堂:湖北
太原堂:山西
清公堂:广东省信宜市扶参
世德堂:广东南海紫洞。
垂裕堂 垂裕堂:广东县大埔县城南罗屋。
本原堂:广东东莞贵公支系。
鹿湖堂:广东大埔坎夏,罗贤建。
百顺堂:广东大埔坎夏,罗贤子罗荣昌建。
三祝堂:广东大埔坎夏,罗贤子罗福海建。
追远堂:广东大埔坎夏。
介凤堂:广东怀集清举人罗兆熊支系。
鹿湖堂:广东大埔坎夏,为珠公四十六世洪德──大一──次三郎乾元公立祠。
思孝堂:湖南湘乡湾洲罗氏祠堂,由罗泽南主修。
嘉德堂:浙江罗江。
湘水堂:湖南武陵桃园七里桥。
柏林堂:江西省南昌市柏林。分支湖北麻城鼎公系。湖北省,阳新县,中罗老庄。汉壑公开基始祖。分支丰叶里平地畈文景公。安徽毅州广伦公世系。江苏省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市县。
明德堂:湖南省株洲市马家河、广东大埔坎下系等。大埔坎下祖祠“明德堂”。
光裕堂:湖南茶陵县城、江西南昌水南等。
敦睦堂:湖南衡东深塘。
敦睦堂:湖南 长沙
嘉德堂
丕振堂
贻谷堂
谕德堂:湖南宁乡
明德堂: 湖南 上湘田心
锦厚堂
尊敬堂:湖南衡阳湘潭
崇文堂
崇彝堂:湖南 邵阳
永继堂
归厚堂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山下。
庆余堂:江西吉水象园。
久大堂:江西吉水西园。
继述堂:江西吉水檀园。
敦仁堂:江西吉水土塘、高安沙溪秋公等。
崇本堂:江西吉水井下。
源本堂:江西吉水龙洲。
纯忠堂:江西吉水曲岭。
义恩堂:福建省沙县城西六里,罗沂,周文公所创,为罗氏书院之一。 (江西南昌企、遵生系)
报本堂:江西省南昌市柏林。
时恩堂: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洋头村
忠孝堂:江西高安仪助、仪辅公。
一本堂:江西高安沙溪左渡德谨公。
德庆堂:江西泰和上模乡上模村(明罗钦顺支系),始迁祖询公,唐集公六世孙。
中和堂:江西万安县枧头镇茅坪村,基祖存德公,泰和询公十世孙分迁立堂。
儒林堂:贵州省任怀县大坪寺落家湾等。
八元堂:福建省福州市。
鼎荫堂:福建省福州市。
诗礼堂:福建省福州市。 桑洛(罗)堂(团):江西九江德化,
永祀堂:湖北省孝感市西门外罗木桥。
厚德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柏荫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亦命美公祠。
大兴堂:安徽太山集 敬明堂:安徽太山集
崇盛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吉乐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七贤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义兴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三益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敦厚堂:所在地: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节孝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式好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东式堂:所在地: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西式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冀成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三多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食德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庆源堂:江西省吉水县盘谷乡。据《秀川罗氏族谱》。
忠爱堂:贵州省遵义市唐罗荣支系。罗荣有《盅爱堂记》。
雍睦堂:湖北孝感。
五虎堂:江西吉水溪水。
槐荫堂:明初,鼎公四世孙均美公迁河南商南,乾隆二十五年(1760)自立。
四维堂:豫南新县。
湖田堂:湖南株洲马家河。
尽心堂:湖北麻城城南乡。
崇德堂:辽宁省铁蛉罗云公支系。
谕德堂:湖南宁乡,罗弘信、绍威支系。
肇光堂:所在地不详,有堂联传。
徐庆堂:福建连城。
庆德堂:福建省三明市。
裕德堂:福建省三明市。
集善堂:福建省三明市。
理善堂:福建省三明市。
光显堂:福建省三明市。
敬爱堂:福建沙县夏茂。
清德堂:江西泰和。
京元堂:湖南湘乡田心。
敦伦堂:湖南湘乡。
兴云堂:福建沙县富口,周文公之畸公、博文公支系。 位三堂:江西赣州市蟠龙镇欧潭万帮公系。
五虎堂:河南省罗山县。 重庆永川松溉罗氏总祠。开基始祖为罗祥胜,修建本氏宗祠。
世德堂:重庆
儒林堂:重庆市綦江县东溪乡。
衍学堂:福建古田县五臣公系。
越国堂:浙江苍南县。
肇光堂:福建永安美
吉顺堂:福建省永安小陶镇洪沙片上坂、中坂、美坂。
清德堂:湖南省湘乡虞唐镇。
贻毅堂:浙江上虞。
理学堂:海南省文昌县。
崇德堂:海南省琼山县。
隆安堂:贵州省大方县。
崇节堂:海南省澄迈县罗氏,包括安定县、屯昌县罗氏系。
湘琳堂:湖南耒阳罗氏含公世系
(资料来源: )
罗姓宗祠楹联
广东省龙川县紫市镇罗氏宗祠
东莞黎村“罗氏宗祠”
泰和县灌溪镇界溪村罗氏宗祠
门楣题辞
“理学传家”:源自罗仲素其人其事,颂扬罗氏这位显祖的业绩风范。
四言通用联
龟山受学;鸟梦征奇。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南剑人罗从彦,字仲素,在萧山跟从杨时(人称龟山先生)学习。建炎年间曾官博罗县主簿,任职期满后,入罗浮山隐居,不再做官。朱熹曾说:龟山在东南讲学倡道,弟子很多,但能深思力行、得其旨趣者,只有仲素一个人。学者称“豫章先生”。著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豫章集》等。下联典指东晋耒阳人罗含,字君章,相传梦中吞下五色鸟,从此文思大进。历官州主簿、廷尉、长沙相。大司马桓温很看重他的才华,称他为江左之秀。
江左之秀;湖海散人。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擅文章,桓温极重其才,誉 之为“江左之秀”。累官廷尉、长沙相。下联典指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又有庐陵、钱塘、东原等说)。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还有杂剧剧本《风云会》等。
诗耽郑女;曲感赵王。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罗隐,字昭谏,杭州新城人,本名横,因为十次考进士不中而改名。在咸通、乾符年间,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曾官节度判官、给事中等。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有讽剌现实之作,多用口语。著有《甲乙集》、《谗书》等。据说宰相郑畋的女儿爱读他的诗。“耽”,谓非常爱。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邯郸女子罗敷,赵王家令王仁的妻子,曾出城在陌上采桑,赵王登台看见了她,很喜欢,要强娶她。她不从,作《陌上桑》诗自我表白,赵王只得作罢。
清推忠节;明著文庄。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湘军将领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省湘乡人,诸生出身。咸丰年间与曾国藩办团练,扩编为湘军,后因进攻太平军有功,升道员,相继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曾与曾国藩标榜程朱理学。死后谥忠节。下联典指明代学者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嘉靖年间状元,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因上疏得罪世宗,被削官为民。从此,甘于淡泊,潜心治学,曾精研舆地,用十几年时间撰《广舆图》。著作有《念庵集》。死后谥文庄。
题诗衣襟;讲学西塘。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罗复仁致仕,帝赐大布衣,题诗于上,褒扬之。下联典指清罗天闾,居西塘精舍,讲性道之学。
五言通用联
四诗风雅颂;三维长宽高。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罗姓拆字联。
六言通用联
惠播五县德政;寿高双轮花甲。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罗适,字正之,宁海人。历知五县,任京西北得点刑狱。慷慨陈词,体恤民情。尝与苏轼论水利,兴修者五十余顷,民甚爱戴。下联典指后魏屈蛇侯罗结,代人。太武初累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时年一百零七岁,精爽不衰。为人忠厚,甚受信任。归老后,国有大事,遣人驰询。享年一百二十岁。
七言通用联
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
——唐·罗邺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罗邺《春晚渡河有怀》诗句联。唐代诗人罗邺,余杭人。有“素有英资,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他留下的一百多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溃灭前的社会真实景象。
岩畔早凉生紫桂;井边疏影落高梧。
——唐·罗隐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罗隐《杜陵秋思》诗句联。唐末文学家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新登(今浙江省富阳西北)人。少时即负盛名。因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十考进干不中,遂改名隐。后投吴越王钱鎏。历任钱唐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他所作诗文多愤懑讽刺,同情人民疾苦。所著散文集《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著名有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革命一生未虚度;戎马廿年耻矜夸。
——罗瑞卿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罗瑞卿(1906-1978)《叙怀》诗句联。
百世雍和修孝悌;一堂敦穆教读书。
——佚名撰广东省鹤山市坪山镇罗氏宗祠“以绢公”堂联
上联是指继承百年父子和谐世系,学习儒家的孝悌道德;下联为指满堂和睦,教导子孙去读书。
家声不坠唯端品;壮志欲酬必读书。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市宁新大圳罗氏四角楼祖堂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理学名高,延平儒士;文藻日丽,湘水琳琅。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罗从彦的事典。下联典指晋代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
读书好、积德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宁新大圳罗氏宗祠四角楼中堂联
兴宁罗氏客家人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奉为信条,尤其是对孟子所言“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读书为本,重教崇文笃信至深。这种重教化,着力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优良传统,无疑对今天的科教兴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客家文化普及,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
慈孝友恭,启迪后人昭世德;诗书礼乐,缵承先绪振家声。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罗瑞合村罗氏宗祠联
联中“慈孝友恭”云的“慈”,是指父母爱子女;“孝”,为指子女孝顺父母,合两所言“慈孝”,《庄子渔文》载有“事亲则慈孝”即指能行奉养孝敬的人。“友恭”,指兄弟间之相亲互爱。下连“启迪后人昭世德”,当便为开启、教育罗氏子孙去发扬祖蜚“慈孝友恭”这种的德行。上联“诗文礼乐”云的:“诗书”,指《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书;“礼乐”,循《礼记仲尼燕居》所载:“礼也者,理也;乐山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下联“缵承先绪振家声”,“缵承”即继承,“绪”指世系,那“先绪振家声”便为继承先祖事业,发扬罗氏祖传良好风尚。
鸟迹徵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下联典指唐末文学家罗隐。
派衍连城,敢云声价千金重;系开郯国,还念恩流一脉长。
——佚名撰台湾省苗栗县铜锣乡罗氏宗祠“豫章堂”联
瀛海衍宗枝,系出豫章,一脉渊源承故郡;
香港崇昭穆,祠成元朗,八方祀事启新基。
——佚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罗氏宗祠堂联
寝庙卜迁,兹瞰鼓桑澜回,派启湖田流愈远;
墓门欣在,迩望金峦霞起,采联平地焕重光。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湘潭罗氏支祠联。上联“鼓桑”,指湘潭鼓桑洲。下联“金峦”,指当地小山名。
资料来源:
罗姓家谱文献
罗姓家谱(3张)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族谱名称
编纂者
编纂年代、方式
藏地
备注
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口口等纂修
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双边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豫章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宪通等纂修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庙事志七卷
(明)罗应鹤
明万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 单鱼尾
上海图书馆藏
史部传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绣纂修
稿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史部传记类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编
清光绪年间(1875—1908)简阳罗氏祠堂刻本 四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彭县罗氏支谱
(民国)罗启聪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彭县罗氏自刻本一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内江罗氏族谱八卷
(民国)罗懋昭等续修
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刻本
四川省图书馆藏
存卷一、四、八三册
邵阳罗氏族谱口口卷
(清)罗朝扬等纂修
清嘉庆年间湖南 邵阳刻本存三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民国)罗希佛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一卷卷首二
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十口卷首二卷
(清)罗华罗位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二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二卷卷首上、下
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泰阶 罗寿仁 罗贞卿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 活字印本八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联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共存一卷卷首
宁乡罗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光炳 罗隆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共存一卷卷首
宁乡罗氏八修宗谱口口卷
(清)罗斐成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共存一卷卷首
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罗庶丹 罗肿甫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谕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共存一卷卷首
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
(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清)罗大谱 罗大胄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二卷一、卷首
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罗口口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尊敬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遗训、寿序
邵阳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楚书罗光黻修罗光昌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一卷卷首
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罗培晃 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
民国七年(1918年)崇彝堂木活字印本二册
湖南图书馆藏
存二卷六卷首
邵陵罗氏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图书馆藏
存一卷、卷首
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罗伯定 罗伯谨等纂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敦睦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乾隆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一册、卷 首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四卷 卷首一至四纪事至光绪九年止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年间 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图书馆藏
存一卷 卷首 纪事至宣统年间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化木活字印本二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三卷 八十八卷 首二、三、四下纪事至宣统元年
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 首一卷
(民国)罗元鲲修 罗联焘等纂
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藏
存一卷 正编卷首
上虞罗氏支分谱口口卷
(清)罗振玉等纂修
清刻印本
见民国武作成撰《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史部传记类
董山罗氏宗谱辑略不分卷
(清)罗贵岑等辑
清康熙年间刻本 竹纸 二册
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参考资料:
(详见:罗姓家谱)
罗姓姓氏名望
罗姓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罗姓历代名人196名,占总名人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三位;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四位;罗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六位。
罗姓知名人物
春秋战国
罗凌甫,字乘,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他于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集结了罗氏宗人,编纂了第一部罗氏家谱。
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108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居厚 ,字延相,号竭中,珠公长子,居西山。仕汉武帝时袭父爵大司农。
西晋时期、晋十六国时期
罗瑭 ,字公秀,号柏林,令恭公次子,晋太康时辟佐郡政,事详于传。
罗含,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卒于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 字君章,号富和,东晋衡阳郡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人,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
罗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遵生,字永伯,均章公次子,罗企生之弟,仕晋为著作郎,事详忠孝传。
隋唐时期
罗士信(595年―622年),汉族,唐代名将。
罗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 荣,字政卿,原籍山西太原,仕唐,大历中封六州都督、招讨使,太太保,入播州,敕封播州侯。
宋元时期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北宋天圣七年出生于今浙江三门县城关海游马家山,后移居宁海县溪南罗家村,是北宋颇有影响的水利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北宋名臣”、“浙学先河”、“理学先声”。
罗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辉:宋朝名将。
洪德公(名字失考):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
罗贵,1086—1147年,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南雄州学廪贡,赠吏部尚书。
罗良:元代名将,福建长汀人,在闽为福建省右丞兼广东道宣尉司使都元帅。后进封晋国公,镇守汀洲、漳州两府。
明清时期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
罗万杰(1613—1680),汉族潮汕人,字贞卿,号庸庵,晚号樵夫,明·揭阳蓝田都(该都后割归丰顺县)人。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崇祯甲戌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桂王时拜副都御史,入清以逸老终。
罗牧: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姓名人——罗贯中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万化(1536—1594),字一甫,号康洲,明代上虞东关罗村人。6岁就乡塾,旁楼勿倾,万化不为所动。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
罗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淇,清代上虞东关篁村人,康熙十七年(1678)武进士一甲一名,钦点武状元
罗泽南(1807年—1856年),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字仲岳,号罗山,一字培源,号悔泉,又字子畏。
罗大纲(1804—1855年),太平天国奋王,原名亚旺,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种玉上围/上围古寨人。
罗荣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今吉首)鸦溪村。罗荣光任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
近现代
罗章龙:(1896年11月30日-1995年2月3日),原名罗璈阶,湖南浏阳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罗亦农(1902-1928),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罗登贤(1905—1933),广东南海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罗学瓒(1893-1930),湖南湘潭人,1893年生。曾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
罗世文:(1904—1946),四川威远人,1904年生,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烈士。
罗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国琅,笔名生辉、野度。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号慈威,国民党陆军上将。
罗荣桓 罗荣桓:湖南衡东县人。现代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罗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罗盛教:湖南新化县人。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
罗炳辉:云南彝良县人。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罗元发:(1910年11月15日-201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舜初:(1914-1981),福建上杭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有“旋风勇将”的美誉。
罗忠毅:(1907-1941)原名罗宗愚,湖北襄阳人,是新四军抗日名将。2009年9月10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罗南辉:(1908-1936),又名罗曼、罗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副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副军长等职。
罗青长:四川苍溪县人。建国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外交、情报、对台工作;还曾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
罗东进,罗荣桓元帅之子,生于1939年,衡阳市衡东县荣桓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政委,中将军衔。
罗干:男,汉族,1935年7月生,山东济南人,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罗豪才 罗豪才:男,汉族,1934年3月生,福建安溪人,致公党成员、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罗富和,出生于1949年9月,广东广州人,民进成员,现任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罗志军,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罗保铭,1952年10月生,天津市人,曾任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罗列(1907.10.21-1976.9.8),号岭梅,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罗启疆(1902—1940),贵州松桃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和庐山军训团第一期。抗日战争中参加多次重大战役,1940年4月,猝然病逝,终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军衔。
罗张(1923.1.12-2006)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二级上将。
罗本立,安徽省肥东县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罗又伦(1912- 1994)广东梅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罗开榜,字仲芳,系安徽省合肥东南乡(今肥东县复兴乡)城山罗村人。辛亥革命后皖系北洋军阀的重要骨干,曾官至北京政府陆军部次长,代理总长。
罗为雄(1894-1985)讳淦琼,字显洲,号朋石,又号鸣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罗吉源 , 台湾省新竹县人。陆军官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
罗星汉,男,1934年生于果敢,缅甸人,缅文名字叫“畏蒙”。前东南亚大毒枭,曾被美国政府称为“海洛因教父”。
罗有礼,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将,湖北鄂城(今鄂州)长港镇高沟村伍家棚湾人。
罗映臣,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历任连长、作战科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参谋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顾问(正军职)等职。
罗康瑞,男,汉族,罗鹰石之子,1948年4月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揭阳市普宁,现任瑞安集团主席、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长江开发促进会会长及香港工商专业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罗定邦,香港罗氏国际有限公司主席、罗氏信托基金创办人,香港顺德联谊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罗桂祥(1910-1995),男,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被称为世界“维他奶之父”。
罗援,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人,罗青长之子,少将军衔,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罗阳,辽宁沈阳人,曾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员、组织部部长、党委书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罗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之一,中共十七大代表。
罗大佑:华语流行乐教父。
罗嘉良:影视明星。
罗志祥 罗志祥:流行歌手、节目主持人、演员。
罗晋:影视明星。
罗莽:著名影视明星。
罗家英:著名影视明星。
罗云熙:著名影视明星。
罗仲谦:著名影视明星。
罗海琼:著名影视明星。
罗美薇:著名影视明星。
罗珊珊:著名影视明星。
罗敏庄:著名影视明星。
罗震环:著名影视明星。
罗明珠:已故香港女演员。
罗琦:中国大陆女歌手。
罗弘证:台湾男歌手。
罗百吉:台湾男歌手。
罗时丰:台湾男歌手。
罗美玲:台湾女歌手。
凤姐:本名罗玉凤,重庆市綦江区人,网络知名人物。
罗姓史料记载
《通志·氏族略二》:"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
《姓氏寻源》卷十五:"《广韵》云:出长沙,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今房州,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
《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罗姓研究考证
一般认为,罗姓的远祖是黄帝。许多姓氏书上称罗姓子孙为祝融之后。祝融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湖南新化《罗氏通谱·源流受氏世次录》中称罗姓先祖匡正曾经帮助周王灭商,西周初年被封为诸侯,建立罗国。最初建都于今湖北宜城,后迁都于湖南长沙,与楚国相邻。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所灭,一部分子孙遂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改自己姓氏为罗姓。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